发布日期:2020-10-27
浏览次数:392
10月26日下午,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博士生导师陈颖军教授莅临上海海洋大学,在临港校区1106以《我国PM2.5的污染与治理》为题作了学术报告,就PM2.5的产生、组成和危害,我国PM2.5污染治理进展以及当前重点与难点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系统性地阐述和解释。
报告中,陈颖军教授首先通过图片向同学们直观展示了PM2.5的粒径大小及其主要化学组成。陈颖军教授讲解道,PM2.5的粒径极小,可突破人体鼻腔绒毛及痰液的阻隔,顺利进入支气管和肺泡。PM2.5成分基本以有机物、元素碳(EC)、矿物尘、NH4+、NO3-、SO42-为主,成分比例在全国范围内呈现显著的区域特征。PM2.5对人体有着巨大的危害,有报道指出,大气PM2.5浓度每增加10 μg/m3,死亡率增加0.29~1.21%。
在谈到PM2.5污染的产生时,陈颖军教授提到,PM2.5污染与中国近年来的城市化、工业化快速发展有着密切关系。我国PM2.5的污染特征:一是PM2.5浓度绝对值高;二是PM2.5污染区域性强,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三是重污染集中在冬季;四是重霾过程PM2.5复杂。但自2012年起,我国就已经意识到PM2.5的危害,并修订了《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同时提出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奋斗目标和“大气十条”。截至2019年,“大气十条”已取得巨大成就。
最后,陈颖军教授指出了当前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他指出,冬季重污染仍然频发、PM2.5与O3的协同治理是当前PM2.5污染的重点问题。而治理难点则在于:一是要精准治理,降低治理成本;二是在标准加严情况下,治理难度将会更大。
报告结束后,全体同学发出了热烈的掌声,向陈颖军教授表示诚挚的谢意。同学们认为,大气环境保护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提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作为环境专业的学生,更应努力学习,积极投身到大气污染防治事业中去,打赢这场“蓝天保卫战”。
(撰稿:李世玥)